有时候,现实生活可能比小说情节更离奇,那么科幻小说呢?电影、电视节目和书籍的作者们曾经幻想过的一些奇妙场景,如今已然成为现实,而这正是受到了科幻小说的启发。事实上,如果没有作家们天马行空的想象,视频聊天、手机、平板电脑、无人机和机器人这样的数字技术很可能还没有诞生。
科幻小说曾预言了信用卡、电视机以及 1969 年的登月,仿生肢体、坦克、抗抑郁药和潜艇也曾出现在科幻小说中。甚至互联网的概念也起源于 30 多年前出版的科幻小说:《神经漫游者 (Neuromancer)》,作者威廉·吉布森 (William Gibson) 在小说中创造了“赛博空间 (cyberspace)”一词,并且颇有先见之明地将其定义为“一种交感幻觉”。吉布森被誉为“现代诺查丹玛斯(Nostradamus,法国占星家)”,他还预言了电视真人秀和纳米技术等新奇事物。
有些科幻小说的预言是反乌托邦的,例如斯坦利·库布里克 (Stanley Kubrick) 执导的电影《2001 太空漫游》中的邪恶计算机 HAL 9000。这部电影于 1968 年上映,50 多年后的今天,HAL 9000 仍然被视为对人工智能存在潜在危害的警告。
还有许多的预测则指出了科技在丰富和改善人类生活方面的潜力。从乔治·卢卡斯 (George Lucas) 执导的《星球大战 (Star Wars)》(1977 年)里的全息沙盘,到 20 世纪 60 年代播放的电视剧《杰森一家 (The Jetsons)》 中的视频聊天和空中飞车,大量类似的现代数字化奇迹和效仿品,最初都是由作家而不是科学家想象出来的,许多科学技术也是受到科幻作品的启发而被发明出来的。
谁知道未来会怎样?科幻作家们似乎早就知道了,剩下的则取决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科技产物。
想象未来
坦克、平板电脑、潜艇、仿生肢体、精神药物……科幻小说的预测列表长到可以集结成书,不过事实上,关于此主题的书已经有好几本出版了。但在计算机出现之前,作家怎么就能预见到数字技术呢?这怎不令人惊叹?
事实证明,科幻小说与科技之间的联系绝非巧合。因为研究人员常常从想象未来的书籍、电视节目和电影中寻找灵感。根据一项研究,科幻作家经常会向科学家咨询,他们所写的内容也会影响科技研究,并在许多方面提供创意:
- 改造人体,或人体延展
- 人与计算机的交互
- 人与机器人的交互
- 人工智能
如果您享受了这 11 种技术带来的便利,一定要感谢科幻作家!
- 手机:1966 年,电视剧《星际迷航 (Star Trek)》中首次出现了翻盖手机式的通信设备。三十年后,摩托罗拉率先推出了翻盖手机并将它命名为“StarTAC”,也是在向该电视剧致敬。有趣的是,《星际迷航》的创作者还为船员们设计了三录仪,这是一种手持设备,可以收集并存储科克船长 (Captain Kirk) 和船员们访问过的星球的数据。如果创作者想到将两者结合起来,他们可能已预见到智能手机的诞生。
- 3D 全息成像:也许是受到《星球大战》场景的启发,对于电影中机器人 R2D2 投射出莱娅公主 (Princess Leia) 向欧比旺·肯诺比 (Obi-Wan Kenobi) 求救的全息影像,研究人员一直在努力将这项技术变成现实。如今,全息成像技术已应用于许多不同领域。2019 年,在现场音乐家的支持下,这项技术将把已故摇滚偶像巴迪·霍利 (Buddy Holly) 和罗伊·奥比森 (Roy Orbison) 的“重生 (Back to Life)”演唱会搬上舞台。
- 3D 食物打印:动画片《杰森一家》中的家庭有一台家用食品机,可以提供丰盛的一日三餐。《星际迷航》里有一种复制器,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从稀薄的空气中打印出食物。现在,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的学者发明了一种 3D 打印技术,可以用现成的原料(而非分子)来制作完整的熟食。尽管这项技术仍在研发中。至于甜点,各方的竞争目标是研发终极版巧克力打印机。
- 家用机器人:1920 年,捷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 (Karel Čapek) 在其著名的科幻舞台剧《R.U.R.罗梭的万能工人 (Rossum’s Universal Robots)》中创造了“机器人”(robot) 一词。该词来源于捷克语“robotnik”,意思是“受强迫的工人”。
在雷斯特·德·雷 (Lester del Rey) 于 1938 年发表的小说《海伦·奥洛依 (Helen O 'Loy)》中,两个男人发明了家政服务机器人海伦 (Helen),并爱上了她。1955 年,菲利普·K·迪克 (Philip K. Dick) 在短篇小说《保姆 (Nanny)》中虚构了一个能够悉心照顾孩子的机器人,它的出色服务使主人拒绝把它升级到新型号。(剧透警告:灾难随之而来。)
但科幻小说中更广为人知的机器人女仆可能是《杰森一家》中的罗茜 (Rosie),她手里永远拿着个鸡毛掸子,说话时还会发出有趣的哔哔声。如今,我们已拥有圆碟状的扫地机器人,它工作得很出色,但尚未发明出可执行多任务的人工智能机器人来为我们的家庭服务。研究人员认为,这项技术正在开发中,可能在 10 年内投入商用。
- 自动驾驶汽车: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 (Isaac Asimov) 于 1964 年在《纽约时报》上预测,拥有“机器人大脑”的汽车将成为 2014 年世界博览会的一大亮点。
阿西莫夫写道:“人类将在设计‘机器人大脑’汽车上投入大量精力。设定特定目的地后,这种汽车会自动行驶到该地,不会受到人类司机反应迟钝的干扰。”
詹姆斯·邦德 (James Bond) 为主角的《007》电影系列也作出设想,汽车可以在微小的人工干预下自动驾驶。在 1997 年上映的电影《明日帝国 (Tomorrow Never Dies)》中,007 坐在他的宝马 750IL 后座上,用手机控制着汽车。事实上,邦德一直拥有很酷的座驾,配备了我们现在拥有的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多种功能。很多汽车制造商和一些科技公司正在开发全自动驾驶汽车,预计到 2025 年能够上路使用。 - 空中飞车:从 A 点到 B 点最快的方式是直线行驶,就像鸿雁飞翔一样。然而地球多山多水的地形使得直线通过在很多时候是不可能的,这也让人们的速度减慢了。而科幻小说把我们带到了天空,这并不惊奇,空中飞车很早便出现在了邦德系列作品中,作家伊恩·弗莱明 (Ian Fleming) 1964 年发表的小说《飞天万能车 (Chitty-Chitty-Bang-Bang: The Magical Car)》及 1968 年上映的电影中也同样出现了这类飞车。
据报道,弗莱明童话故事的原型是由英国赛车手兼汽车工程师路易斯·沃洛·扎布罗斯基伯爵 (Count Louis Vorow Zborowski) 设计的真实的 Chitty Bang Bang 汽车。现实生活中的 Chitty 汽车不会飞,但该系列最后一辆车 Chitty 4(被重命名为“Babs”)确实在 1926 年以每小时 171 英里(约合每小时 275公里)的速度打破了陆地速度纪录。目前的纪录是 2018 年创下的每小时 448.757 英里(约合每小时 722 公里),但谁知道空中飞车的速度会有多快呢?
私人企业、军方及美国宇航局都在研发“城市自动驾驶飞机”。这些飞行器至少能搭载一人,因此不被视为无人机,预计到 2040 年会得到普遍使用。
- 无人机:弗兰克·赫伯特 (Frank Herbert) 于 1965 年在小说《沙丘 (Dune)》中虚构了一架微型“寻猎镖”(hunter seeker) 刺杀无人机;而在《星球大战》中,无人驾驶飞行器随处可见。事实上,在无人机实际使用之前,很多科幻小说和电影早就描述了相关情况,过去几十年,它最初是被用于军事目的,近年来则被用于商业和娱乐目的。
据报道,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在 2006 年首次颁发了商用无人机许可证,并在接下来的 8 年里发放了 16 个许可证。2013 年,亚马逊首席执行官杰夫·贝佐斯 (Jeff Bezos) 宣布,该公司正在考虑使用无人机运送包裹。自那以后,大家对无人机的兴趣陡然增加。随后在 2018 年,该机构颁发了 10 万份远程飞行员证书,作为操作无人机的许可证。
无人机的用途也相应增加,包括航拍、应急响应和农业作物精确监测。正如雷蒙德·Z·加仑 (Raymond Z. Gallun) 于 1936 年在短篇小说《圣甲虫 (The Scarab)》 所预言的,以及因电视剧《黑镜 (Black Mirror)》而广为流传的那样,机器人蜜蜂在某一天可以帮助我们的粮食作物授粉:2018 年,沃尔玛为能够探测和传播花粉的微型无人机申请了专利。
- 虚拟现实:斯坦利·G·温鲍姆 (Stanley G. Weinbaum) 于 1935 年出版的小说《皮格马利翁的眼镜 (Pygmalion’s Spectacles)》 是虚拟现实 (VR) 的开山之作,里面描写了一副神奇的眼镜。史蒂文·利斯伯吉尔 (Steven Lisberger) 于 1982 年执导的电影《电子世界争霸战 (Tron)》 也设想进入一个数字世界;而尼尔·斯蒂芬森 (Neal Stephenson) 1992 年出版的小说《雪崩 (Snow Crash)》则以一种如今听起来很熟悉的方式描述了 VR:
“通过使用电脑内部的电子镜,这种光束在 Hiro 的眼镜镜片上来回扫描,就像电视机里的电子束在同名电子管的内表面上作画一样。最终图像显示在 Hiro 双眼前的空间中……
也就是说 Hiro 根本不在这里。他处在电脑生成的一个世界里,电脑用眼镜和耳机营造出这个世界。”
如今的 VR 看起来和这些作者当时想象的情景相似,通过可提供沉浸式 3D 图像和声音的眼镜,人们可以进入另一个世界。触觉手套能让我们在另一个宇宙中体验触觉,研究人员也在努力为这种体验加上嗅觉感受。
- 智能手表:1946 年,连载漫画《至尊神探 (Dick Tracy)》的作者切斯特·古尔德 (Chester Gould) 让书中的警探戴上了一个双向腕式收音机,让该漫画的读者们看到了未来。1964 年,古尔德又添加了视频功能,这是智能手表目前尚未实现但未来迟早会有的功能。
也许古尔德设计视频手表的灵感是来自《杰森一家》:1962 年,男孩埃尔罗伊·杰森 (Elroy Jetson) 用他的手表观看了同一家公司制作的另一部动画片《摩登原始人 (The Flintstones)》,并且用它来打电话和接电话。 - 视频通话:Zoom、Facetime、微信和其他视频聊天应用程序现在经常用于商务会议和私人通话中,仅 WhatsApp 全球每天就有 3.4 亿分钟视频通话时间,很难想象这项技术在不久前还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
长久以来,在电子通话中能看到对方的脸一直是科幻小说里的情节,这源自卢森堡裔美国作家雨果·根斯巴克 (Hugo Gernsback) 于 1911 年出版的小说《大科学家拉尔夫 124C41+ (Ralph 124C 41+:A Romance of the Year 2660)》,书中描写了一种名为“telephot”的视频会议设备。1927 年拍摄的德国电影《大都会 (Metropolis)》 描绘了一种安装在墙上的可视电话,而电影《2001 太空漫游》也有类似的设备。 - 入耳式耳机:雷·布莱伯利 (Ray Bradbury) 于 1953 年出版的小说《华氏 451度 (Fahrenheit 451)》 中,设想把贝壳和顶针收音机塞进人们的耳朵里,还有类似蓝牙耳机的装置,产生“声音、音乐和谈话的电子海洋,让音乐和谈话来到不眠的心灵之岸。”这听起来就像我们如今的无线入耳式耳机。
有人预测,由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一种形式)技术支持的语音识别,将完全取代在键盘上打字的操作。也有人预测,到 2024 年,这项技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近两倍,达到 215 亿美元(2018 年是 75 亿美元)。
通过内存和处理器使梦想成真
要使这些技术发挥作用,就需要充足的内存、存储和超高速处理能力。例如,虚拟现实需要以人类思考的速度处理大量数据,同时不丢失帧,否则会让人感觉眩晕。用于驱动之前提到的那些技术的人工智能,需要像人类一样进行快速地“思考”,否则我们绝对不会认为它是智能的,而这种能力将由 5G 技术来驱动。
随着一些解决方案能够在越来越小的空间中存储越来越多的数据,并且更快地将数据转移到计算机处理器上,美光正在迎接未来技术的挑战。这包括为电子游戏开发、也能在多种应用中使用的高带宽 GDDR6图形内存,快速 DRAM,高密度 NAND 闪存,以及我们速度出众的固态硬盘。
受到科幻启发的下一项技术是什么?是西班牙导演纳奇欧·维加隆多 (Nacho Vigalondo) 的《时空罪恶 (Timecrime)》或英国作家 H·G·威尔斯 (H.G. Wells)《时间机器 (The Time Machine)》中穿越时空的时光机?像《星际迷航》里使用的那种“牵引光速”(beam me up) 传送器?像 J. K. 罗琳 (J. K. Rowling) 所创作的哈利·波特 (Harry Potter) 系列中主角穿的那种隐身衣?还是去其他星球甚至太阳系航行?
这些技术目前还没有出现,但一旦发明成功,它们将很有可能会使用美光产品。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美光始终不断推动我们的硬件精益求精,引领着内存和存储解决方案的发展,并为未来的科幻小说预测铺平道路。
本文所提到的电影、电视节目、书籍和戏剧都是其各自创作者的艺术作品。美光与他们的创作无任何关系。这些作品中表达的看法和观点并不代表美光技术的看法和观点。提及这些作品的目的是仅供参考,并不代表美光的推广或认可。
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
"Necromancer," William Gibson, 1984
"2001: A Space Odyssey," MGM, 1968
"Star Wars," Lucasfilm, 1977
"The Jetsons," Hanna-Barbera, 1962-1962, 1985-1987)
"Star Trek," Gene Roddenberry, 1966-1969
"Roy Orbison & Buddy Holly: The Rock ‘N’ Roll Dream Tour," Base Hologram, 2019
"R.U.R. (Rossum’s Universal Robots)," Karel Čapek, 1921
"Helen O’Loy," Lester del Rey, 1938
"Nanny," Philip K. Dick, 1955
"Tomorrow Never Dies," MGM/United International Pictures, 1997
"Chitty-Chitty-Bang-Bang: The Magical Car," Ian Fleming,1964-1965(3 册)
"Chitty Chitty Bang Bang," United Artists Pictures, 1968
"Dune," Frank Herbert, 1965
"The Scarab," Raymond Z. Gallun, 1936
"Black Mirror",Channel 4,2011-2014;Netflix,2016 至今
"Pygmalion’s Spectacles," Stanley G. Weinbaum, 1935
"Tron," Lisberger-Kushner Productions, 1982
"Snow Crash," Neal Stephenson, 1992
"Dick Tracy",Chester Gould,1931-1972;多位插图画家;1972-至今
"The Flintstones," Hanna-Barbera, 1960-1966
"Ralph 124C 41+: A Romance of the Year 2660," Hugo Gernsback, 1911
"Metropolis," UFA, 1927
"Fahrenheit 451," Ray Bradbury, 1953
"Her," Annapuma Pictures, 2013
"Timecrimes," Karbo Vantas Entertainment, Zip Films, Fine Productions, Arsenico PC, 2007
"The Time Machine," H. G. Wells, 1895
Harry Potter 系列,J. K. Rowling,1997-2007